本文作者:捷普高級運營副總裁HH Yeo 楊喜豪
對于制造商來說,時代已發生改變。盡管很多制造商仍然奉承“內心的適應者”,但卻也在疫情中展現出了不凡的獨創性——從應對生產的挑戰,到制造滿足社會需求的關鍵物品,再到開發出新的解決方案。“波動”始終是這個行業供應鏈與領導者的主旋律。在努力適應下一個常態之際,行業高管仍然面臨著解決長期問題的壓力:在積極探索復工、滿足未來需求或提升危機處理能力的同時,制造業、供應鏈以及勞動力將如何看待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態勢?
后疫情時代的產業機遇讓“互聯工廠”成為可能
疫情凸顯了工業4.0的作用。顯然,那些早期投資數字化應用的企業更有能力應對疫情期間不斷變化的市場和人員動態。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工廠數字化已經成為行業的未來大勢,一切不再“照舊”。
疫情打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為工程和運營負責人創造了一個得天獨厚的社區,在這個社區中,工程和運營負責人不僅了解現代企業解決方案、協作工具以及云開發等現代工具,還能在日常工作中嫻熟的使用突破性的技術,來強化生產系統和制造價值鏈。在可預測的操作環境中,經驗老道的人才與智能機器相互協作,極大地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共同致力于為客戶、供應商和員工提供卓越服務。
“互聯工廠”數字化生態系統的動力源自市場對速度、敏捷性和響應能力的高要求。如今,得益于先進技術、設備的支持,捷普可通過結果分析來優化資源和運營成本、改善客戶體驗、以及提升制造過程和產品質量的可視性,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貼合客戶的需求與價值主張。但互聯工廠的實現,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平衡技術投資與運用、人才培養和儲備,仍然是當前高管們的一大難題。
數字化與組織推動力正促進數據驅動的可預測環境形成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數據顯示,未來10年,全球的人才缺口將達到8500萬,而占全球就業22%的制造業將可能成為最嚴重的行業之一。而在中國,僅2020年,中國制造業人才缺口就已達到2200萬左右。但有意思的是,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工業領域的工作卻有又可能是同期最受歡迎的工作之一。
制造業已從傳統的手工組裝發展到依托現代設備的精密處理,制造商們在專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逐步開始關注勞動力技能的提升。如今,隨著運營、信息技術以及供應鏈等領域的技術融合,行業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些不同技術力量的融合也正重塑著制造業的未來,主要源自以下四個方面:
1、構建并強化運營能力:利用專家、簡化與標準化流程以及無縫操作,持續改進和優化運營技術。
2、營造數字優先文化:通過企業內的數字化轉型進行連接和管理,營造充分利用數據力量的企業文化。
3、制造過程的控制和跟蹤:從材料到流程控制,為產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可視化的端到端管理。
4、生產系統的預測和預防:利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對制造流程與生產系統進行預測和預防,獲取洞察與數據,從而提高決策能力的系統。
智能機器、智能工廠和大數據的運用賦予制造業新的吸引力
2022年德勤和制造研究發布了一項制造業認知研究表明:64%的參與者認為制造業相關的工作更具創新性,而這一數據在2017年僅為39%。但互聯工廠的出現、產品全生命周期上云卻提振了人們對新工程師、供應鏈規劃師、數據分析師等新職業的信心,他們渴望使用最新的工具做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法和業務流程,以助力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或宗旨的實現。工業4.0時代的到來,制造商們為順應時代而做出的改變,也在無形中強化了行業對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吸引力。
云開發環境的運營造就了一個相互連結的云上土壤與相互協作的人才智庫。在捷普,我們相信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建立在那些與新技術、流程打交道的人之上的,因此,在制造和供應鏈中應用物聯網和數據可視化等技術,運用3D建模、模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機器學習、客戶體驗設計等虛擬產品集成技術,來提高制造過程中端與端的交互,確保人才從一開始就兼具效率與效能。而分析譯員、數據工程師、物聯網設計師等崗位則可通過大型數據湖來開發特定用途的數據流,自動化工作流程或建立新的工作方式以及靈活機動的工作方法,從而影響戰略規劃。
比如捷普攜手行業專家、當地大學合作推出的微工程課程這一類的項目,實際上都在塑造新一代的主題專家(SMEs)。微工程課程不僅具有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和真實、可應用的自定義模塊支持,還能為提供相關的模塊供工程師和技術員們進行業務處理,該課程還可通過建立透視圖以觀察個人能力如何影響各自的表現及業務差異化的。
員工至上的數字化將大力推進互聯工廠的實現
正如麥肯錫指出,圍繞“業務、技術和組織”的“三重轉型”意味著制造業并未衰落,而是在逐步發展并適應未來。如今,我們擁有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多的技術、數據、分析、創造力、虛擬技術、批判性思維,以及更多處理問題的方法。
一家公司若要向以數據為中心和數字化工作的模式轉變,最佳的方式便是投資那些適應能力強、有好奇心和懂得靈活變通的人。不管是工廠車間員工,還是企業高管,都是我們需要面向的現代和未來技術性人才。除了重塑未來的制造形態,數字化轉型也在影響和改變我們每個人的職責。
多代人才的結合不僅推動了行業的發展,還預示著行業本身的變化,人們可以在這里找到更“酷炫”的工作,也會在這里看見未來的就業形勢帶來持續變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